“浇完这二茬黄河水,我家20亩玉米收成就有保证了!”8月15日,蒲城县桥陵镇谢家村一组村民王向民,看着水缓缓淌进玉米地,脸上的愁云终于散去。
面对今年以来的春夏连旱、持续高温天气,一直担忧水浇不到地头的他,直到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蒲城总站的党员服务队清渠引水,将鲜红的服务旗帜插在地头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如今,旗帜上斗口水价、水费以及服务电话等信息标注得格外清晰。他掰着手指算起了账:“因为浇灌及时,今年我家的小麦亩产达到1000斤。玉米现在‘喝饱’了水,亩产应该也在1000斤以上。”
持续的高温天气下,面对降雨量骤减60%、用水需求激增20%的形势,在农作物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水”与“火”的角力,不仅是与自然力量的交锋,更是肩负着126.5万亩农田灌溉任务的二黄人用坚守与智慧书写的抗旱答卷。
今年以来,东雷二期抽黄灌区顶住“高磨损、高负荷、高强度”的运行压力,克服河源来水紧张、水流起伏不定、高温持续时间长、大风沙尘天气导致输电线路不稳等重重困难,以“抗大旱、保民生、保灌溉、保稳产”为目标,全员出动与时间赛跑,全线出击与旱情较劲,共同构成了夏灌高峰里最坚韧的“解渴”防线:全系统自2月1日春灌开机截至8月18日零点,累计运行173天,年度斗口用水累计20306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90万亩次,创下历史性纪录。这是自工程通水以来的“峰值时刻”,也记录了二黄人的“攻坚时刻”。
作为东雷二期抽黄灌区的咽喉泵站,下寨三级站承担着蒲城、富平两县80万亩耕地的输水灌溉任务。自夏灌启动以来,32名工作人员分成三班倒,24小时轮值。带班负责人离岗不离站,各班组连续作战。检修班组加密巡视频次,分时段重点关注关键环节,精心检修维护设备。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超过40℃,泵房内的温度常常达到50℃以上,他们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设备插销、管道接头、机电阀门这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每隔半小时要查一遍。万一出问题,直接影响灌区输水。”下寨三级站站长赵海峰边说边查看各项机电设备,查看数据,额头上的汗珠打湿了头发。“我们与每名职工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每一台设备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输水管道的“生命线”上大家严阵以待,纵横交错的水渠间活跃着一支支党员抗旱服务队。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走进田间地头,“零距离”摸排水情、旱情、苗情,了解作物长势及需水状况,掌握重旱地块用水情况,针对群众诉求,提前做好用水计划,跟踪水量核算和灌溉进度,主动当好“水管家”;在麦收完成30%时就提前开机启动夏灌,积极引导群众错峰灌溉、能灌早灌、应灌尽灌;严格执行定期巡检巡查制度,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及时修复渠道安全防护设施,确保设施设备技术状态良好,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眼下,夏灌高峰仍在持续。从汩汩流淌的灌溉渠到轰鸣运转的抽水泵站,从统筹调度的配水到田间地头的忙碌,每一滴水珠的奔涌,都在对抗着烈日的蒸腾,守护着颗粒归仓的希望。(记者 史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