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体育直播

图片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渭南市水务局 发布时间:2017-07-07 17:41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市水务局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和省水利厅、省发改委批复的《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在调查研究、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渭南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为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现将规划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社会各界对规划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

 

截止日期:2017年7月20日

联系人:李 芳     李  杰

联系电话:09132025026,2933331

电子邮件:763823286@qq.com

 

 

            渭南市水务局

            2017年7月7日

 

 

 

 

 

渭南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征求意见稿)

 

 

1、规划背景及必要性

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东部,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地质呈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地堑构造特征,地形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全市面积11538.31km2,截至2015年底,全市仍有水土流失面积3400.9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9.48%,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全面推进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促进渭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收集渭南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水土流失与治理等基础资料,系统分析当前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编制了渭南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本规划为渭南市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生态系统、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规范生产建设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为今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

2渭南市情

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论述。

3、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成效

1)水土流失现状

渭南市水土流失形式多样,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和人为侵蚀相互交错。其中水力侵蚀分布最为广泛,重力侵蚀多分布在山区及黄土沟壑区内,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大荔、华阴、潼关等地区。

渭南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00.92km2,其中轻度流失1216.4km2,占流失面积的35.77%,中度流失1666.45km2,占流失面积的49%,强烈流失476.92km2,占流失面积的14.02%,极强烈流失41.15km2,占流失面积的1.21%

2)水土保持现状

截止到2015年,渭南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74.08km2,其中基本农田1805.56km2,水土保持林575.27km2,经济林609.10km2,种草135.54km2,封山育林845.01km2,淤地坝150座,小型蓄水保土点状工程21994处,线状工程383km,坡面蓄水工程153.46km

4、渭南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要求

1)现状评价

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水土流失状况变化评价、水土保持现状评价、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饮用水水源面源污染评价、生态状况评价、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评价八个方面进行评价。

2)需求分析

从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脱贫致富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生态安全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对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江河治理与防洪安全对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水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社会公众服务能力提升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5、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绿色、循环、低碳等三个发展具体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据国土主体功能和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统筹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需求,在水土保持区划以及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基础上,研究制定与渭南市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布局,积极依托淤地坝建设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使用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大民间资本的引进,调动全社会投身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生态文明水平大幅度提升,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新渭南。

治理目标任务:近期规划开展治理规模1900km2,年均治理规模为380km2。新修加固淤地坝59座,综合治理105条小流域,建设2条清洁型小流域和10个水土保持示范园。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5.16%,年新增保土1499t,年新增蓄水3712m3。远期规划治理规模4900km2,年均治理面积为490km2,新建淤地坝78座,综合治理315条小流域,建设8条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3.52%,年新增保土4148t,年新增蓄水9557m3

6、水土保持区划及措施布局

水土保持区划:全市自北向南依次分为渭北高原沟壑中度水蚀保土蓄水区、渭北黄土台塬轻度水蚀保土蓄水区、渭河平原阶地微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秦岭北麓低山台塬低山轻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秦岭北麓中高山微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等五个区。

防治措施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新时期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紧密结合渭南市实际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的方针,在划分的渭南市水土区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及地方有关规划,综合分析渭南市水土流失及其潜在危害的分布状况、防治现状、各区水土保持功能重点维护和提高,以及水土保持未来工作方向。以渭河为主轴,全面推进水系恢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开展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快水系生态建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维护好良好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以淤地坝建设为核心,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加快推进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入黄泥沙,保障下游防洪安全。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使用项目等项目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大力推进坡改梯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渭北高原沟壑区、渭河黄土台塬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水质安全。

其他易流失区划分:按照界定标准,结合渭南市自然地理条件,按照地貌类型划分,渭南市渭河冲积、洪积平原、渭河北侧台塬、秦岭北麓台塬地区全部为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涉及的行政区域为白水县、澄城县、大荔县、合阳县、临渭区、蒲城县的全部区域,富平县、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的城镇区域。

7、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治理规划

1)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渭南市国土面积11538.31km2,其中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为3178.07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7.5%;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为8360.2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2.5%

1)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包括渭北台塬、阶地基本农田重点预防区,涉及9县(市)58个镇(办)。总土地面积为3178.07km2,水土流失面积为456.94km2

2)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包括大荔沙地重点治理区、渭北高原沟壑重点治理区以及秦岭北麓低山、台塬重点治理区等三个部分,涉及10县(市)86个镇(办)。总土地面积为8360.24km2,水土流失面积为6918.06km2

2)重点预防区治理任务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治理面积为1241.98km2。其中基本农田6548hm2,水保林25580hm2,经济林6778hm2,种草6201hm2,封禁治理79181hm2,谷坊545处,涝池511处,蓄水池窖1060个,排灌沟渠117km,生产道路257km,沟头防护540km,污染治理清洁设施81处。

3)重点治理区治理任务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治理面积为5558.02km2。其中基本农田28851hm2,水保林100623hm2,经济林38201hm2,种草71844hm2,封禁治理316284hm2,谷坊2379处,涝池1299处,蓄水池窖4301个,排灌沟渠370km,生产道路742km,沟头防护2144km,新建淤地坝94座,维修加固淤地坝43座,污染治理清洁设施189处。

8战略工程规划

包括水系恢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淤地坝建设工程、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三部分。

9支撑项目规划

包括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使用项目、精准扶贫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等。

10服务体系规划

包括城镇水土保持规划、示范园建设规划、监测规划、监督管理规划、科技支撑与宣传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等。

11投资估算

本次规划估算总投资68.45亿元。其中:战略工程投资25.14亿元,支撑项目投资35.51亿元,服务体系投资7.18亿元,其它治理措施投资0.63亿元。

根据实施进度安排,规划计划用15年时间完成全部治理任务,实施年度为2016-2030年。分两个阶段实施。近期2016-2020年共5年,总投资27.72亿元,年均投资5.54亿元。预期2021-2030年共10年,总投资40.73亿元,年均投资4.07亿元。

12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15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现适宜治理的小流域清洁化、生态化,实现山清水秀,岸绿景美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