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体育直播

图片
首页/ 专题栏目 / 加快水利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 / 正文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共水利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来源:《求是》 发布时间:2022-06-02 08:44

? ?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约束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更加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加突出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生态优先,指引治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已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保持战略定力,切实担负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久久为功,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一、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这些重要论述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国情水情的深刻洞察和对民族未来的深邃思考。我国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立足全局和长远,始终坚持节水优先方针,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既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农业、工业、城镇节水,2021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32.2%、43.8%,节水成效明显提升。但也要看到,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节水潜力巨大。要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节约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湖南省长沙市通过建立河湖长制,大力治理河湖环境,建设城市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图为流经长沙市的湘江及江中的橘子洲头。 水利部供图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全面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用水定额的刚性约束和导向作用,深入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挖掘水资源利用的全过程节水潜力。持续加强节水技术研究,强化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

  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规范取水许可管理,推进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实施全过程用水监管。

  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进一步推动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缺水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合同节水、水效标识、节水认证等机制创新,完善节水产业支持政策,落实节水税收优惠、财政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促使用水主体从“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转变。

  二、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升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要有序实现河湖休养生息,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只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江河湖泊保护修复,还河湖以休养生息空间,才能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的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调研几乎都会考察江河湖泊保护治理情况,并亲自擘画国家“江河战略”,走遍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省区市,5次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实现面积和强度双下降的历史性转变,江河湖泊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善。特别是下大气力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补水,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4.65米,永定河、滹沱河、大清河、拒马河、潮白河等多年断流河道全线贯通,白洋淀重现生机。今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但也要看到,我国河湖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河湖生态仍然十分脆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治水规律,综合施策、精准施治,以更大力度加强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实施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针对各地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加快修复水生态环境。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大力推进京津冀地区河湖复苏,持续恢复白洋淀、永定河、滹沱河、大清河、潮白河、拒马河等,继续实施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工作,扩大河湖生态补水范围,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深入落实国家“江河战略”,扎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水利的各项工作。全面确定全国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推进小水电分类整改,加强生态流量日常监管。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分区分类管控,重拳出击整治侵占、损害河湖乱象,因地制宜实施河湖空间带修复,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加强开发利用管理和分区管控,实施取水总量、水位双控管理。持之以恒抓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统筹实施其他重点区域超采治理,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节约用水、管控开采等措施,压减开采量,增加储量。加强地下水基础研究和监测评估。

  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加大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突出抓好黄河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打造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

  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总书记多次研究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强调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的战略格局。建设国家水网是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的根本举措。只有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谋划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才能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今年,水利部会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开展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向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进行补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图为大运河天津三岔河口景观。 水利部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科学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8900亿立方米,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用水安全。但也要看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还不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时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我们要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谋划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构建国家水网之“纲”。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作用。科学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构建重要江河绿色生态廊道。

  织密国家水网之“目”。结合国家、省区市水安全保障需求,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形成区域水网和省市县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打牢国家水网之“结”。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功能,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加快推进列入流域及区域规划、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

  四、强化流域治理管理,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治水规律。水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生态要素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各类单元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流域生命共同体。只有牢牢把握流域性这一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坚持全流域“一盘棋”,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流域水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治水管水,取得明显成效。比如,黄河流域通过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成功实现黄河连续22年不断流;面对2021年严重洪涝灾害,统筹调度各流域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工程,打赢防汛抗洪硬仗。但也要看到,流域统一治理管理还不到位,还存在重城区不重郊区、重局部不重整体等现象。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流域为单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全要素治理、全流域治理、全过程治理,一体强化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治理和水灾害防治能力。

  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立足流域整体,科学把握流域自然本底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完善流域综合规划,健全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流域专业规划体系,增强流域规划权威性,构建流域保护治理整体格局。

  强化流域统一治理。坚持区域服从流域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功能定位、区域分布,科学确定水利工程布局、规模、标准,统筹安排水利工程实施优先序,做到目标一致、布局一体、步调有序。

  强化流域统一调度。强化流域生态、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等多目标统筹协调调度,建立健全各方利益协调统一的调度体制机制,强化流域生态流量水量统一调度、防洪统一调度、水资源统一调度,做到全流域统筹、点线面结合,努力实现流域涉水效益“帕累托最优”。

  强化流域统一管理。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管理格局,加强流域综合执法,推进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打破区域行业壁垒,强化流域河湖统一管理、水权水资源统一管理,一体提升流域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我们提升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南。我国江河水系众多,保护治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提供信息快速感知、智能分析研判、科学高效决策的强大技术驱动,才能实现江河保护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成各类监测站点43万余处,积极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治水管水各领域信息化管理步伐。但也要看到,水利业务智能程度相对滞后。国家“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江大河大湖数字孪生、智慧化模拟和智能业务应用建设。要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

  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流域。以物理流域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物理流域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物理流域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建设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支撑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工程安全等多目标联合调度。

  加快完善水资源水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智能高效的水资源水生态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应用新型信息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水资源水生态承载能力动态数据库和计量、仿真分析以及预警系统。

  加快推进水利智能业务应用。构建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调配、河湖管理、水土保持等覆盖水利主要业务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和管理体系,实现突发水事件、水生态过程调节等模拟仿真预演,支撑精准化决策。

  六、完善体制机制法治,提升水利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保障水资源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提升水利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只有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体要求,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善用体制机制法治,才能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江河湖泊保护治理体制机制法治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重大改革,推动水利治理体制不断完善。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用导向,善用体制机制法治,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

  强化河湖长制。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职责,明确各部门河湖保护治理任务,完善基层河湖巡查管护体系。充分发挥七大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强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管理责任。加强对河湖长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正向激励和考核问责。

  促进“两手发力”。全面推开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建立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用水权改革,建立健全统一的水权交易系统,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

  完善水利法治。推动黄河保护法、节约用水条例等尽早出台,抓好长江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配套制度建设。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依法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水问题的能力和水平。